跳到主要內容區

107學年度傑出通識教育教師

107學年度傑出通識教育教師

 

 理學院地學所所長 李載鳴教授

走過通識課程草創期、調整期、轉至現在的多元期,經歷不斷摸索、大膽嘗試與自我提升的漫長歷程,能獲得通識課程優良教師的肯定,為莫大的榮耀! 
我擔任的通識課程以「自然科學領域」為主,人類生活所需實體與精神各個層面,為體現我們生活環境變遷的重要育成經歷,因此目前我任教的『世界資源與環境』及『生命科學』均本此理想規劃,期望學生於專業訓練外,更具全人文化素養。
『世界資源與環境』規劃透過課程與活動,期待學生能理解人類應如何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如何達成節能減碳目標、與提升環境保護之認知,為刻不容緩需戮力以赴之職責。『生命科學』則以生命科學的研究與發展歷史出發,探討生物多樣性及生命的演化,透過觀察生命過程與體驗,賦予學習者暸解生命多樣性的價值與重要性,達成培養人文藝術素養、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終身學習的意願、與關懷社會的熱忱與尊重生命態度的通識教育目標。
 

 社科院國發所 姚蘊慧助理教授

萬分感謝歷年來協助課程規劃的師長、秘書與助教們的辛勞。未來我仍將一本初衷,以喜悅的心情教授通識課程,也期待能真正發揮與落實通識教育的精神!謝謝國發大陸所與社福系的安排,讓我能持續擔任社會領域的通識課程。和同學們一同度過非常美好的學習時光。也非常謝謝學校的肯定。
作為社會通識教師,教授性別與社會議題,多年來,我一直在思考並嘗試解決以下的問題。如何使看似冷漠的大學生嘗試發現身邊的社會議題,並有剖析問題、理性論辯的能力?如何使多半關懷自身事務的大學生對社會議題產生關懷,並願意投身行動?如何使自我中心的大學生能夠理解他人感受?如何使帶著偏見的大學生能嘗試接納社會中的不同(如族群、世代、政治態度、性傾向、階層、價值觀…),並進而化敵對為合作達成多贏結局?如何使不同領域的大學生,培養出跨領域合作的動機與能力?
其實許多同學對公共事務與社會議題無感,是因為他們看不到,聽不到,感覺不到。在生活中缺乏相關經驗,無法產生同理心。因此,為了培養同學對社會弱勢者的同理心,產生接納尊重包容的多元文化能力,我會嘗試透過課程設計讓同學練習傾聽不同的聲音,以「公共領域」的精神,帶動彼此對話,凝視對焦,尊重妥協。為了引發同學對社會議題的動機與關懷,我常會配合各項體驗作業與實作作業來進行。當我發現同學們更願意獨立思考、願意主動討論,願意嘗試困難的作業,願意分組合作,更願意探討創新方案、關懷社會、積極參與時。作為一個社會通識課教師,一切都值得了。
 

 理學院化學系 洪祐明副教授

非常感謝也很榮幸能獲選這次的優良通識教師。過去我所教過的學生仍以人文科系居多,所以重點就不在多繁複的化學方程式或其相關的數學技巧,而是透過化學的多面性啟發他們對科技的興趣,例如科技法務可以是法律系同學的職涯選項,學新聞或大眾傳播的同學未來能夠製作科技專題報導,學文學藝術的同學可以寫出科幻小說或拍出科幻電影且符合科學根據等等。而在經過一連串食品和核安事件後,科技會是一個社會議題,值得大家關心;它也可與文創媒合,開創新的產業趨勢。從全人教育觀點來看每一個人都應該培養更多知識層面:科技出身者能有人文涵養,人文背景者能有科技常識。

 

 文學院史學系 連啓元副教授

在通識教育課程內容裡,以視覺圖像作為的輔助教學,是一種易於引起興趣的教學方式,在課程內容與設計中,常使用:臺灣通識網影音、磨課師(Moocs)課程影音、TED、YouTube、電影作品等圖像與影音的多媒體元素,以同理心與移情作用等方法,設身處地進入歷史人、事、物的氛圍,加以感受與理解,進行社會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多元考察,以作為理解歷史思維與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此外,課程操作上除了影像的媒材之外,還會適時運用其他教學工具,例如利用手機配合使用Zuvio 的即時反饋系統(IRS)、校內「課業輔導系統」網路討論區、臉書社團等,進而吸引、刺激同學的學習興趣與成效。因此,抱持著通識課程理念為:以引起興趣為導向,作為知識學習的核心精神。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