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通識:邏輯思考與應用

 

人文通識:邏輯思考與應用

 

教學目標

語言溝通與表達
認識與理解多元文化

教學目標內涵

(1)認識邏輯所處理的對象及問題:對於邏輯所處理的對象,一直以來都是邏輯哲學中的重要問題,有些哲學家認為是語句,有些則認為是命題,原則上,既然本課程採取命題邏輯的說法,就是將命題視為邏輯處理的對象。邏輯最初的動機當然就是找到人類正確的推理形式,或者簡單地說就是說話要有「道理」,不過,這個道理必須是客觀的,而且要有方法檢測才行,因此邏輯學家必須積極地建立邏輯系統來解決人類的這些需求。
(2)了解論證與形式化的重要性: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一些論證,凡是你找理由說服自己或者說服別人,都是在建構論證,其重要性可見一般。不過,大部分的人在建構論證的時候都是隨興為之,對於其中的推論過程鮮少研究,因此,學生將可以透過本課程了解論證的結構。其次,學生還能夠了解形式化的重要性,透過形式系統的學習,能夠大幅提升思考速度與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
(3)學習建構邏輯語言(包括命題邏輯與述詞邏輯)及演算:本課程計畫帶領學生學習如何建構形式語言,所謂的形式語言包括符號與形構規則,而在建構形式語言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學習到如何應用遞迴函映逐步建構句式。在演算的部分,為了能夠讓學生接觸到不同的思考方向,本課程的規劃是盡可能介紹為什麼會出現各種邏輯演算系統以及該系統的優缺點比較,而不是集中某個系統的演算訓練,俾使學生對邏輯有較廣的接觸與認識。
(4)初階邏輯語意學:語意學就是符號的意義,藉由語意學的研究,學生能夠了解邏輯語言中符號的意義,例如,就可以藉由語意學理解語句連接詞的意義,甚至進一步可以了解語句之間的邏輯蘊涵關係或等值關係。在述詞邏輯中,學生會更廣泛地了解如何建構語意學,包括了解個體、變元、函映、量化詞的意義等等。
(5)如何將日常語言翻譯為邏輯語言:本課程在說明日常語言與邏輯語言的差異時,有兩個重要的面向。第一個面向是日常語言的不完美,因為日常語言具有歧義、含混以及開放性,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形式語言;第二個面向是日常語言翻譯成邏輯語言時,有些基本的規則,同時注意經常會出現的錯誤。
(6)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謬誤:謬誤就是指不正確的推理,或者沒有道理的論證,通過本課程學生會了解謬誤分成形式謬誤與非形式謬誤,並且期許學生在論證時至少能夠避免這些謬誤的產生。

課程概述

本課程是以學習初階形式邏輯(Formal first-order logic)為目標。自從十九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弗雷格(G. Frege)認識到數學基礎的問題開始,他認為應該替數學找到一個更堅實的基礎,由於這樣的動機,他成就了創建現代邏輯的非凡成果。也正由於他的努力,使得人們在處理學科的基本問題上有了更強大的工具。雖然他遺留下許多哲學問題尚待現代哲學家們努力,但是顯而易見的是,這些問題反而促進現代邏輯多樣化的發展。初階形式邏輯包括命題邏輯(propositional logic)和述詞邏輯(predicate logic),命題邏輯是以命題為單位所建構的邏輯,而述詞邏輯是更深入地分析語句的結構而建構的邏輯。由於處理的對象的差異,述詞邏輯顯然需要更多的考慮,然而也因此會有更強大的解釋力。在本課程中,教師將讓學生認識到初階邏輯的語言、各種處理語言的系統及如何演算。
為了使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在命題邏輯與述詞邏輯之外,本課程也會談及亞里斯多德的傳統邏輯,也就是一般所稱的三段論,並且將傳統邏輯與述詞邏輯比較,尤其是傳統邏輯和述詞邏輯之間語法思考結構的不同,對於當代科學理論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啟發和影響,非常值得進一步探討。另外,本課程也將討論常見的謬誤,相信對任何人而言,具有分析論證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談判的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學習論證可能出現的謬誤,正是提升思考能力及談判能力不可或缺的訓練,因此,本課程將會盡可能詳細介紹在論證中可能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