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台灣雕塑三巨峰─從黃土水、楊英風到朱銘

5/7專題演講:台灣雕塑三巨峰─黃土水、楊英風到朱銘

共同科目與通識教育中心於5/7舉辦通識教育專題講座,邀請國立成功大學蕭瓊瑞教授蒞校演講「台灣雕塑三巨峰─黃土水、楊英風到朱銘」,參與人數共計93

蕭瓊瑞教授先從天才型雕塑家」黃土水講起,生逢亂世的黃土水,年少即隨著舅父常到大稻埕的街上逛神雕店舖,接觸福州系神雕,從小自然醞釀對雕刻藝術莫大的興趣。之後黃土水接受西洋式雕刻教育,主修木雕,但對其他雕塑課程亦下了苦心研究,並觀摩各家所長,吸取養分自我充實。著名的作品有:山童吹笛、甘露水、南國的風情、水牛群像等,其中水牛群像為石膏浮雕,是黃土水生平最後的大作,亦為最為知名之經典作,列為國寶。黃土水的雕刻,風格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自然主義的寫實性中,表達了自己 內涵與對鄉土的關懷。黃土水一生真正應驗了「生命雖短暫,藝術卻永恆」這句話。

蕭教授再以楊英風的經歷,讓大家更加認識當代知名雕塑家,楊英風早期作品有人文主義的風格,後期則以現代主義的抽象組合造型、不銹鋼材質和中國式的藝術思維聞名於世。蕭教授也提到楊英風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鳳凰來儀」在日本萬國博覽會中國(中華民國)館展出。「鳳凰來儀」高7公尺寬9公尺使用抽象的曲線型塑造出鳳凰扭頭的姿態,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楊英風個人對母親的思念,以紙雕的造型手法完成,讓笨重的鋼材質展現輕靈飛揚的意象,轟動國際。

楊英風以中國魏晉時期的自然圓融的生活美學為作品創作的核心精神,讓藝術品與生活環境交融,以景觀雕塑提高我們的生活環境與品質。楊英風在藝術界的崇高地位來自於以西方的思維,展現東方世界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絕高境界,具體呈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具歷史指標意義。

蕭教授最後介紹的一位雕塑家朱銘為楊英風的徒弟,朱銘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的精神,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1976年於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首次個展,創作了〈同心協力〉等以台灣鄉土為題材且又富含生命力的木雕作品。其後,朱銘融合文化精神與太極招式的「太極系列」作品,更確立了朱銘在雕塑界的地位。以個體或群體為題材來表現人間百態的「人間系列」,則展現了高度的調和性,以及多元利用陶土、海綿、銅、不鏽鋼、保利龍等新媒材的嘗試與挑戰。朱銘的作品中表現出東方之精神性,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獨特藝術表現,更對於創作不斷追求革新的旺盛企圖,為台灣美術界的代表藝術家之一。